傳承歷史文化 建設人文醫院
——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歷史篇
——1914年,醫院前身一一博德恩紀念醫院誕生在古金城蘭州
——1950年,蘭州市政府接管,命名為蘭州市人民醫院
——1970年,更名為蘭州市傳染病院
——1978年,更名為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1996年,醫院發展掀開嶄新的一頁
——2007年,追求卓著,與時俱進
上個世紀初葉,幾位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和醫生懷著傳播福音,濟世救人的夢想抱負,帶著美國實業家博德恩先生的囑托和捐資,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絲綢之路的古城——蘭州。在黃河北岸,依山傍水的一片黃土山坡上建起了甘肅省第一座西醫院——博德恩醫院。
在這所醫院里,來自英、美、德、澳等國家的醫生和護士帶來了西方的文明和先進的醫術,他們與中國同事一道,用仁心仁術為人們帶來生的希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他們濟世救人的仁愛仁心和善義之舉,在醫院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威廉·博德恩簡介】
威廉·博德恩(1887-1913),家境富有,1904年他高中畢業的禮物是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威廉游歷了日本、中國、印度、埃及、敘利亞和土耳其、瑞士、法國及英國。1909年威廉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國內地會”。1912年他出發前往中國甘肅,為了便于在穆斯林地區工作,他繞道埃及學習阿拉伯文,不幸的是威廉在開羅學習不到一個月,因患腦膜炎而病逝,年僅25歲。他為教會事業獻出了他短暫而熱切的生命,去世前他將全部遺產捐給了內地會。
博德恩“壯志未酬”的事跡,激勵了更多的人獻身中國?!爸袊鴥鹊貢痹诟拭C蘭州修建了一座紀念他的醫院——博德恩醫院。博德恩的母親,在他遺留的筆記上發現“沒有保留、沒有后退、沒有后悔”的題字,這正是他熱愛中國的見證。
【金品三簡介】
金品三(1887-1927),英國人, 1887年11月20日出生在中國陜西漢水的一只行船上。其父金輔仁(Mr. GeorgeKing)是內地會最早期的宣教士之一,于1875年7月14日抵達中國,先后在甘肅、陜西和湖北等地工作。1893年,金輔仁首次攜眷返英述職,因看到中國醫療宣教的需要,他回國后即進入醫學院學習,經過六年苦讀成為正式醫生。1899年金輔仁以醫療宣教士身份重返中國,被派往山東煙臺,擔任內地會芝罘學校醫院駐院醫生,金品三也隨之進入芝罘學校求學。金輔仁1902年退休,金品三隨父母回到英國學醫。
1911年1月3日,金品三醫生在中國接受語言訓練后,先后到河南開封福音醫院和山西平陽善勝醫院開始醫療事業。1914年被派往甘肅蘭州興建博德恩醫院。醫院建成后,金品三擔任博德恩醫院院長之職,一方面主持院務,另一方面培訓中國醫生。北伐戰爭爆發后,1927年6月5日,他奉命率全省外籍人員撤退到沿海,分乘八艘大型羊皮筏子,沿黃河順流而下。途中船只全部擱淺,金醫生下水奮力搶救,因體力不支不幸葬身黃河,為幫助別人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金品三先生在中國醫病救人16年,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了中國人。
【蘭州博德恩醫院的興建】
威廉·博德恩去世后,其父母遵從他的遺愿,捐資給 “中國內地會”。內地會在甘肅蘭州建立博德恩醫院以紀念他。
金品三醫生帶著博德恩先生的遺愿于1914年2月抵達蘭州,他獨負重任在黃河北岸買下一大片土地,1918年4月醫院完成全部建筑工程。醫院正門上掛上了一面很大的博德恩醫院金字牌匾,由省長正式揭幕。全市13間清真寺的阿訇都親臨或派代表來觀禮。
當時西北地區十分落后,所以博德恩醫院不僅是甘肅第一家西式醫院,而且是全省唯一的醫院。醫院設備相當完善,設有門診室、手術室、化驗室、藥房,另設有男病人床位80張、女病人床位40張,此外還設有特殊病房專供回教徒病人使用。醫院為工作人員建有兩處醫生住宅和一處護士住宅。五年后,醫院開始收容麻風病人,到1926年又增設一所麻風病院,鑒于醫院治療麻瘋病的效果突出,甘肅省政府也予以大力支持,使得金品三他們能夠在離河州20里外的山谷興建起一個麻風村。
博德恩醫院1951年由蘭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為“蘭州市人民醫院”。1970年命名為“蘭州市傳染病醫院”,1978年更名為“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博德恩醫院的醫療】
1915年6月1日,金醫生在賢妻的幫助下,開始了醫院的診療工作。門診病人由每天15人增加到40多人。當時醫院開創只有三位醫生,他們不僅駐守醫院,并且常常外出治病救人。
1916年10月,巴樂德醫生南下(即今合作市),應省長之請遏止了一場類似肺炎癥狀的流行病,贏得當地官民的愛戴。高醫生從蘭州西行,進入今日青海省西寧市和貴德縣,一路上醫治了許多當地百姓。金醫生則于1916年2月帶著吳寶瑛和另一名醫學生,在秦州醫治了600多個病人,做了40多臺手術。在回程的路上經過秦州的西北部,在一小鎮馬營醫治了500多個病人。晚上在旅店住宿,碰到小偷,金醫生因捉小偷被刺受傷,立即趕回蘭州救治。鎮上居民聞訊,為感謝他治病救人之恩,有近200人前來送行。
1920年底,甘肅省發生一次大地震。震中央在甘肅省東南部,靠近震中央的靜寧縣災情嚴重。巴樂德醫生接到縣長趙廷仁的親筆函,請他前去就救傷??h里有655人死亡,1159人受傷,13549棟房屋倒塌。巴醫生立刻前往搶救,跋涉6天才趕到災區。臨時醫院是一個大帳篷,縣長叫人到各處敲鑼通知傷者前來就醫。
在故有“小麥加”之稱的河州(今臨夏)新建另一所特別為回民設立的新醫院。1924年秋,金醫生來到河州醫院最初兩周內就做了14個大手術,20個小手術和診治了260名門診病人。因醫護人員不足,只能輪流從蘭州分派醫學生來院。當時,甘肅省西部有數千名麻風病患者,1923年醫院收治麻風病患者漸多。麻風會也支持醫院并協助治療麻風病患者。到了1926年,醫院興建了更多隔離病房,收容了40余名病人,其中有漢族、回族、藏族和韃靼人。
省政府鑒于醫院治療麻風病患的成果,亦計劃請金醫生擴展醫療麻風病工作,到離河州20里外的山谷興建一座麻風村,把受過治療的病人移居此村,使其自力更生。
【博德恩醫院的醫護人員】
1914年2月,金醫生抵達蘭州時只從山西平陽善勝醫院帶了一位醫學生劉萃賚作他的助手。博德恩醫院第一位重要的醫護人員是護士夏裕恭姑娘,于1914年5月抵達蘭州,不久她便成了金醫生的新婚夫人。
1915年12月,金醫生迎來了從河南省遠道而來的摯友高金城醫生,能得到一位中國訓練出來的醫生幫助整個醫院的工作,實屬不易。接著他們又迎來了英國倫敦25歲的巴樂德醫生,幫助他們一同協助發展醫院。
隨著醫院的發展,金醫生開始著手培訓醫護人員。他首次招收了12名醫學生,每天上課(生理學/解剖學)六小時,其余時間用來實習。1919年圣誕節,第一屆共有9位醫學生畢業,其中吳寶瑛醫生留在醫院協助發展院務,另一位來自陜西省漢中的邵德福醫生,畢業后回家鄉建立了一所醫院。
1923年初,第二屆14名接受訓練的醫學生畢業,除了3名是甘肅省人,其余都來自其他各省,吳寶瑛的弟弟吳寶琇也在其中。同年,因官紳父老的要求和捐助,他們在蘭州市中心增設了一間診療所,以方便居民不用過河就醫。1926年1月來自美國的安樂歡醫生來到蘭州,使醫院的醫療隊伍更加壯大,全院120張病床全都住滿。有一年竟來了50多位藏族病人。
【安樂歡醫生】
安樂歡醫生1895年9月12日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市(Brooklyn,New York),畢業于紐約州康乃爾大學,再入醫學院深造,最終考取醫生資格。隨即加入中華內地會,受派遠赴中國進行醫療宣教事業。1925年初冬,他輾轉到達博德恩醫院就職,安醫生和醫院其他的醫護人員組成醫療隊,每兩個月輪流派往河州醫院治病,幫助了許多當地的百姓。
1927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為保護外僑,歐、美等國領事館下令全面撤僑。安醫生自告奮勇,決定獨自留下來與全部中國員工合力看守醫院,并且盡個人所能承擔一切院務。
北伐成功后,中國政局暫時安定下來。1928年,博德恩醫院的吳林德醫生回蘭,同來的還有英國戴樂仁醫生夫婦,他們和安樂歡醫生年紀相仿,在醫療工作上,彼此幫助,合作無間。
1928年西北發生大饑荒,醫院里人滿為患。安醫生終日忙于管理醫院、醫病救人,最終,因為工作繁重使他的體力和健康嚴重透支,同年4月他病倒在工作中。1929年5月8日,安樂歡安然離世,年僅33歲。
【革命烈士高金城醫生】
高金城(1886-1938),河南襄城人,由于家境貧寒,他勤奮苦讀,不到七年就已完成所有醫學科目的考試,1911年正式進入醫院做實習醫生。
1914年,金品三在甘肅蘭州創建的博德恩醫院急需醫護人員,于是他向摯友高金城發出邀請。1915年底,高金城醫生帶著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小女兒到博德恩醫院就職。他先后在馮玉祥將軍的軍隊醫院以及平涼、陜西后方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工作。還跟隨協和醫院的戰地醫療隊赴淞滬抗戰前線,救治19路軍傷將士。1937年高金城受共產黨的委托幫助八路軍駐甘辦事處營救西路軍失散人員,他與妻子牟玉光一道,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在張掖、蘭州等地以開辦福音堂醫院為掩護,積極尋找和營救西路軍失散人員。在福音堂醫院專設病床收治西路軍傷病員,前后營救王定國、徐世淑等200多人。
1938年2月2日,高金城被軍閥馬步芳部下殺害。1952年甘肅省政府追認高金城為“革命烈士”。
【吳寶瑛醫生】
吳寶瑛,秦州人。1915年,博德恩醫院錄取的首屆醫學生,1919年考取從醫執照,成為正式醫生。在金醫生挽留下,他留院服務,此后成為博德恩醫院的主治醫生之一,負責醫院重要行政管理工作,妻子任護士長。兩年后金醫生給他的評語是“真摯、務實、能干的行政主任,是技術高超的外科醫生?!?/span>
1927年秋,吳醫生夫婦返秦州探親。因見秦州尚無一家正規醫院,而妻子是護士長,其弟吳寶琇也從醫學院畢業,于是夫婦二人便留在家鄉,合力創辦了一所醫院,并在市中心開設一家診療所。
1930年5月6日秦州城被叛軍攻破,叛軍進城后,大肆屠殺、搶掠。當晚,吳醫生正在醫院工作,叛軍破門而入,見人便殺。吳醫生慘遭殺害,去世時年僅33歲。
百年的滄桑歲月,百年的歷史崢嶸,昔日的土房、土炕已發展成為設施完善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歷史的痕跡和記憶隨著遠去的時光漸漸遠行,但留給我們的是創業者們孜孜不倦和拳拳愛心。